[歷史回想].日本殖民統治下,台灣教育制度的回顧
文章出處 : http://www.tonyhuang39.com/tony0562/tony0562.html
晚清時期,劉銘傳主政台灣時,曾設置「西學堂」,嘗試引進西方近代教育的體制,但因主政時間不長,劉銘傳去職後,新政多遭擱置。
台灣真正實施普及化的西式教育,是從日治時期開始。
1895年(明治28年),日本正式領有台灣,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來台,擔任總督府第一任的學務部長 (相當於教育部長)。伊澤修二是日本明治維新時第一屆公費留學生,學成歸國後,在1890年創立 「國家教育社」,呼籲日本實施國民義務教育。台灣總督府成立後,伊澤修二即發表《台灣教育意見書》, 主張以免費義務教育方式來普及日語,以有效統治台灣。台灣總督府欣賞其意見書,邀請其來台擔任總督府學務長。
同年,在伊澤修二規劃下,總督府在台北市士林的芝山岩(芝山巖) 的惠濟宮設立第一所「國語傳習所」,招收台灣子弟入學,學習日語。芝山岩國語傳習所即今日士林國 小的前身,是日治時代台灣教育的發源地。
不料,次年初即發生「芝山岩事件」(日本人稱為「六氏先生事件」),芝山岩國語傳習所的六名日籍 教職員遭到抗日群眾的殺害,伊澤修二因未在芝山岩學堂,而幸運逃過一劫。事後,總督府在芝山岩設立神社, 接受學生參拜,並視此地為台灣教育聖地。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親自題字立碑以悼念遇害的教職員。
1897年,伊澤修二離台。這一年,日本在各地增設14所國語傳習所。
1898年(明治31年),總督府將 「國語傳習所」改名)為「公學校」(相當於現在的小學),專供台灣人就讀。日本人的子 弟則進入「小學校」就讀。
這種台人、日人隔離就學的教育措施,總督府是基於台灣納入日本領土時間 不久,台灣人不熟悉日語,因此採取權宜的隔離教育。
「公學校」、「小學校」使用的課本教材 不同,「公學校」的教材較淺顯,內容不如「小學校」。雖是權宜的措施,卻形成台人與人日之間 教育的差別待遇。日本人就讀的小學校獲得官方提供較佳的教學資源,形成日後升學競爭的不公平。
當時,「小學校」是由總督府出資設立,而「公學校」是由各庄街役所(公所)自行籌措經費。這是因為 日本領台之初,軍費浩繁,總督府財政困窘,無法大量設置「公學校」。各庄街的「公學校」,總督府只 負責教師薪資,學校校舍及行政經費須由各街庄自行負擔,能負擔得起的街庄,才准予設立「公學校」。
有些街庄的地方父老,為了使子 弟有機會接受教育,或者慨慷捐出私人土地做為學校用地,或者捐款集資興建校舍,直到今日,我們仍可 在一些成立於日治時代的國民小學校園內,看見這種捐修建校的紀念碑,見證了這一時期的教育史。
日治時期各級學校分布圖
http://thcts.ascc.net/themes/rd12-1.php
日治時期小學校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0%8F%E5%AD%B8%E6%A0%A1_(%E5%8F%B0%E7%81%A3)
日治時期
公學校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85%AC%E5%AD%B8%E6%A0%A1
留言列表